中文系-新版
首页系部概况最新动态教学科研学生天地党建工作交流园地招生就业学院网站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党务工作>>正文
理论自信是对人民美好生活价值追求的自信
2017-10-12 16:25 孙力  《文汇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叮嘱全党: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毫无疑问,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的中国社会发展,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首先,这一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点和社会主义不能动摇的初心。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的学说,是立足于资本主义批判而产生的科学理论。资本主义尽管开辟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但它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是导致了人对人的剥削和奴役的发展。社会主义就是要消除这一发展态势,确立起新的发展模式,将人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也是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的进程。  

其次,对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贯穿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过程。从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后,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展开的,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用人民群众共享的小康社会,用人民的富裕幸福生活来定义的。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论述了要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特别是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人民的期盼来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开辟了新路。尽管实现人民幸福是所有无产阶级政党共同的价值追求,但社会主义运动却并没有顺利地推进这一进程。在夺取和巩固政权后,无产阶级执政党究竟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哪里?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很清楚地回答了这一时代命题,确立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紧紧把握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为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才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  

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地推进人民共享的幸福生活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其创造性的贡献在于精彩地运用了历史的辩证法来破解所遭遇的难题。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另一方面,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也是社会主义必须体现出的本质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即科学把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对矛盾的重心所在。  

中国共产党将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建立在科学的政策演进基础上。“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努力缓解行业、地区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中共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中共十七大进一步调整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中共十八大在收入分配方面第一次提出了“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精准扶贫开辟了利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加快经济发展后的雄厚积累彻底扫除贫困的新篇章。5564万中国人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未来3年,还将有4335万人脱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了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这是中国所代表的社会主义发展树立起来的历史丰碑,对此,难道我们还不应该确立起强大的自信吗?

(作者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关闭窗口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中文系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经济开发区黄河路105号